左牵华为,右牵大疆

新能源城配物流车市场又有新变化?新型经营管理委员会这样应对



发布时间:2024-05-19 作者: 智能配电

  当前,一种更为有效倾听市场声音的方式在车企间悄然流行,这种方式以高灵活、高效率见长。那么,当前在新能源物流车市场,用户出现了哪些新的用车痛点?这种新方式如何帮助车企更有效地倾听用户和市场心声?

  从新能源物流车覆盖最广的城配运输场景来看,续航焦虑、维修昂贵、充电麻烦曾一度被认为是用户用车过程中最大的痛点,也是车企着力提升的方向。但随着三电系统、整车技术、配套基础设施的不断成熟,这样一些问题正在被产品、技术、解决方案的迭代升级渐消化掉。尤其在南方区域市场,以上问题对用户整体的用车体验影响越来越小。

  在商车邦的调研中,相较于对车的顾虑,用户对车辆运营过程的问题表现出更多担忧。

  第一,装载率问题。直白一点就是去程有货、回程无货现象较多。如何让车装的更满、跑的更实在,成为多数城配用户更加关注的问题。

  第二,其实与第一点也有连带关系,那就是新能源城配用户市场,有基础业务保障的人还是少数,很多司机都是开车找活儿、或者干些散活儿,业务并不具有持久性和稳定能力,相应的利润率也就更低。

  第三,当前城配用户仍以散户为主,这就决定了他们能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服务非常单一,只有运输服务。但城配行业下游细分市场繁杂、需求差距也较大,如果不改变这种严重同质化的服务,去寻求新的增值服务,用户会生存得比较艰难。

  除了以上运营问题,用户在用车过程中由于对新能源物流车常规维护还未积累充分经验,也会导致一些误操作或不敢操作的问题。在商车邦的调研中,新能源城配物流车用户在用车过程中的槽点大多分布在在电池包防水性差强人意、充电过程中突然自行停止、电气设备不明原因不工作等问题。

  存量竞争下,商用车企对用户反应格外的重视,主流车企也在积极完善这一信息反馈机制和渠道,持续加强对市场和用户的深度管理。

  如大家所知,以往在车企内部,管理团队单独依靠卖车业务指标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参考标准,更强调“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重要性。如今这种机制正在发生改变,尤其在纯粹的新能源商用车企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据商车邦了解的市场信息数据显示,新能源商用车企的管理团队更多向经营管理委员会做转变。相较于传统的管理团队,新型经营管理委员会的范畴更大,其核心变化在于车企对自身发展与经营治理的理念开始发生变化。

  传统的管理思维自上而下,决策、权利在上层,下层只是执行,普遍缺乏自主权和灵活性;全新的经营管理委员会模式的核心则在于“协同”,上下有信息沟通和联动、有分权、有自主权、甚至共同决策权,大家共同参与、发挥作用、挖掘具有价值的市场,并协同做好更多服务。

  当然,新型经营管理委员会并不会对公司固有管理架构产生冲击,而是有益补充。建立覆盖决策层、监督层、执行层各个层级的,有分工、又责权清晰的管理模式,以此来让车企高效、充分倾听市场声音并执行落地,进而切实提升车企竞争力,将为更多产业链参与方和用户所带来收益。

  当前,已有主流新能源商用车企新型经营管理委员会有效落地,在得到市场验证的同时,也达到了提升企业业绩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该经营管理委员会,由内部委员和外聘委员组成,其中内部委员包括车企集团CEO、销售公司领导、各职能分管的副总裁、财务和金融体系负责人等;外聘委员包括东南西北不一样的区域市场的典型经销商,共同组成经营管理委员会,全方位领导决策车企集团市场、采购、技术、生产等各项事务。

  事实证明,这种新型经营管理委员会将用户的切身需求摆在第一位,及时了解用户反馈信息,一方面对特定场景、用途、区域车辆进行定制化生产;另一方面关注用户运营需求和深层次用车需求,帮助用户解决更多产品以外的诸如货源、工作等问题,赋能更多行业资源。得益于此,该车企在同行企业普遍面临车辆同质化造成产品力竞争不足的时候,快速脱颖而出。

  在此,商车邦也想做些补充建议,随着车企对商用车全链路服务的贯通,车企不仅需要接纳来自体系外不一样的区域市场的经销商代表,还能更加进一步增加典型维修服务商等多个营销服务层级代表,引入他们直接参与企业管理,来快速对市场和客户的真实需求做出反应。

  为什么在商用车产业体系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有些公司集团反应相对滞后,而有些企业就能做到快速有效应对?很大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的创新。当前,新能源城配市场车型慢慢的变多、选择面越来越广,用户意志的不坚定会逐渐显现。这时,如何行之有效倾听市场声音、强化用户管理,将是各车企间竞争力差距不断拉大的关键所在。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