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5 作者: 行业新闻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全世界汽车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战略导向,集成了大量创新技术的精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加速产业布局,致力于将其打造为支柱产业。在智能感知、智能计算、智能识别、智能定位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相关的新能源、大数据、电子信息等战略性资源正加速向我国集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链上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紧密协作,有力推动了经济稳步的增长,成为拉动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一,在政策支持与试点项目方面,我国积极实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的策略,通过政策的精准引导和市场的有力驱动,成功构建了一系列城市级应用试点项目,有效推进了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和云控基础平台的建设工作。同时,多个有关部门联合出台政策,全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创新示范应用,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在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广州和深圳签订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合作协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区建设的合作。黄埔区作为广州市首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先行试点区之一,被授予市级开放测试道路权限,自主开放测试道路,探索道路测试规模化、综合性试点。
第二,在市场规模与销量方面,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2023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已达到8276.5亿元,增速高达40.2%。预计至2030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市场主流,届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仅汽车部分的新增产值预计将突破2.8万亿元。在销量方面,2023年我国ADAS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约为1403.3万台,渗透率达到52.4%;预计2030年ADAS(L1+L2)渗透率将达到64.9%,无人驾驶(L3至L5)的渗透率预计达到约22.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州黄埔区已经成功打造了一个千亿级别的汽车支柱产业融通服务平台,其产值已突破1700亿元。
第三,在技术发展方面,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进步显著,商业规模化应用正从L2阶段向L3阶段稳步过渡,基本实现了与全球领先水平的并行发展。L4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已在特定场景中实现落地部署,而L2级智能驾驶的市场渗透率也在逐步提升。
第四,在产业链完善方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覆盖了上游产业支撑、中游整车制造与解决方案、下游应用等多个环节,产业链条日益完善,为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比如,广州黄埔区成功吸引了众多从事智能定位、雷达探测、无人驾驶等领域的上下游企业,致力于创新合作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促进了超过1000家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精细协作。
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推动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中国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机遇。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要想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必须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层次地融合,实现政产学研的通力合作,以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向前发展。为此,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必须在以下方面持续深化:
首先,在法律和法规建设方面,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尚需完善,迫切地需要在试点实践中不间断地积累经验,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政府需持续出台和优化政策,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补链强链、金融保险配套措施等方面,持续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在技术成熟度方面,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在环境感知和道路规划决策上仍受到技术发展局限性的制约,其在处理影响驾驶安全问题上的有效性有待逐步提升。各方主体应积极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中小企业迫切地需要的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如智能网联汽车智算中心、仿真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标准统一平台、数据资源统一平台等,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统一市场的发展。
再次,在公众接受度方面,增强公众信心,提升公众信任度,从试点推行到全面铺开,需要各方主体加强宣传与推广力度,切实为公众提供智慧便捷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环境。
然后,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需逐步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类人才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政产学研体系,以产业培育人才,以人才创新产业,形成政产学研良性循环。
最后,在国际协作领域,智能网联汽车所涉及的技术与制度问题纷繁复杂,这为推进国际合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必须逐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携手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全球发展进程。在这方面,广州黄埔区正积极探寻国际合作融资的新路径,而文远知行公司则成功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全世界首家实现无人驾驶技术上市的企业,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无人驾驶运营的许可,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